1、按照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过程,在南印度洋也同样存在异常的可能。
2、但这种模式每2~7年被打乱一次,使风向和洋流发生逆转,太平洋表层的热流就转而向东走向美洲,随之便带走了热带降雨,使地球出现大面积干旱,这就是“厄尔尼诺现象”。
3、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由于赤道西太平洋海域的大量暖海水流向赤道东太平洋,致使赤道西太平洋海水温度下降,大气上升运动减弱,降水也随之减少,造成那里严重干旱。
4、这表明,地球自转减慢可能是形成厄尔尼诺现象的主要原因。
欧洲发生洪涝灾害;中国南部也发生干旱现象,沿海渔业减产,全国气温偏高,粮食大面积减产。丛林因干旱和炎热着火,这是厄尔尼诺带来的灾难。
世界气象组织的报告说,1997年~1998年度的厄尔尼诺现象影响气候最严重的地区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南太平洋东部地区和南美洲的中部。全球大部分热带地区出现降雨量明显异常。智利北方的沙漠地区一年中几个月连绵阴雨。
我国科学家对1871~1997年发生的30余次厄尔尼诺事件研究认为,以热带东太平洋地区洪水泛滥、热带西太平洋地区荒芜干旱为特征的厄尔尼诺,对世界的影响弊大于利。
一般来说,当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时,赤道太平洋中东部地区降雨量会大大增加,造成洪涝灾害,而澳大利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太平洋西部地区则干旱无雨。
受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巴拿马首都8月初气温达到34℃,比正常值高出6~7℃,巴拿马许多地区暴雨成灾。1997年夏季,厄尔尼诺现象肆虐了智利。
第三是我国南方易发生低温、洪涝,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的次年,在我国南方,包括长江流域和江南地区,容易出现洪涝,近百年来发生在我国的严重洪水,如1931年、1954年和1998年,都发生在厄尔尼诺年的次年。
1、厄尔尼诺现象的决定因素,也就是海洋和大气系统内部的动力学过程的持续时间决定了厄尔尼诺事件发生周期一般为2年至7年,平均每3年至4年发生一次。厄尔尼诺发生时,其强度和持续时间因当时情况不同而各不相同。
2、其出现频率并不规则,但平均约每4年发生一次。基本上,如果现象持续期少于五个月,会称为厄尔尼诺情况(condition);如果持续期是五个月或以上,便会称为厄尔尼诺事件(episode)。
3、厄尔尼诺现象总是呈周期性出现的,每隔2~7年出现一次。自1997年的20年来厄尔尼诺现象分别在1976~1977年、1982~1983年、1986~1987年、1991~1993年和1994~1995年出现过5次。
4、通常在每隔2-7年左右的时间里发生一次,持续时间长短不定。这个现象的影响范围涉及到全球大气环流和气候,导致气温、降雨等气象要素发生一系列异常变化。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是由于太平洋海水大规模的暖化导致的。
5、地球上最早发现的厄尔尼诺现象时间20世纪70年代 “厄尔尼诺事件”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水大范围异常偏暖0.5℃以上、持续时间一般为6个月到1年半的现象。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厄尔尼诺现象变得越来越频繁,每4~5年出现一次。